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建材行業的發展面貌,新材料與新技術加速雙向賦能。
“建材行業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產業體系的現代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全面滲透,實現建材行業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閻曉峰說。
主動求變
在九牧集團的“綠色黑燈工廠”,機械臂、AGV物流機器人、數字孿生系統緊密配合,讓衛浴生產邁入“無人化”時代。當數字技術的觸角延伸至傳統車間,技術創新與綠色轉型的疊加效應,釋放出巨大能量。九牧集團董事長林孝發介紹,公司去年產值同比增長超過兩位數,“今年一季度,訂單額已完成預定目標的130%。下一步,公司將以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生態創新,共生共贏,引領衛浴行業步入AI與機器人新時代”。
建材行業“主動求變”的思維在實踐中不斷顯效。近年來,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連續發布4批全國建材行業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涌現出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建材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成立的建材行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中心,加速形成推進建材行業擁抱人工智能“大潮”的合力。
3月25日,《關于征集第五批全國建材行業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研發榜單方向的通知》發布,明確“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建材行業的重大應用研究”為重點方向之一。《通知》提出,面向建材行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決策、應用等場景智能化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以解決產業數智化轉型的關鍵瓶頸和實際場景應用難題為導向,征集亟需攻關的關鍵共性建材產業專用大模型、高水平專業大數據庫(集)、“AI產業大腦”建設及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的研發榜單方向。
工業設計在構建現代化建材產業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與中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的兩屆建筑材料工業設計創新大賽中,一系列體現數字化、智能化的作品脫穎而出。
以第二屆建筑材料工業設計大賽揭曉的評審結果為例,工廠組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方向,遴選出19個建材行業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水平的現代化工廠。這些工廠能有效運用信息化、數字化、仿真等技術,用以支撐和實現工廠或某一流程的優化;能有效運用智能傳感、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通過設計部署提供智能化決策,有效降低決策的人為干預率,實現效率的較大提升,實現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質量精準控制率的較大提升,進而為打造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智能化工廠提供支撐。
雙向賦能
今年,“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需要“好材料”的支撐。建筑建材協同發展再上新臺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呈現新圖景。
有關專家認為,AI賦能建材產業鏈協同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建材產業鏈延伸和多元化發展,努力適應建材行業消費型轉變的形勢變化。“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建材產品向智能化、功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通過增加附加值提升價值量。”閻曉峰說。
建材行業智能化發展的影響廣泛深遠。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主任彭壽認為,AI將成為“超級助手”,推動材料研究范式實現從經驗型到數字型,再到人工智能型的改變,催生更多新成果。同時,技術迭代離不開材料支撐。所以,要用人工智能賦能材料創新,用材料成果支撐人工智能發展。
作為突破5G和AI算力瓶頸的關鍵材料之一,低介電玻璃纖維被廣泛應用于AI服務器、高頻高速通信基站等領域,是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偉介紹,今年年初,隨著兩條低介電紗生產線相繼投產,該公司成為國內首家研制成功并批量生產低介電電子玻纖及制品的企業,實現了相關產品的穩定量產和國產化。
“國產大模型的崛起,為整條產業鏈帶來更多機遇和成長空間。我們以材料上的突破,為AI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李志偉呼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高端電子材料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加強基礎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端電子材料產業集群。
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項目名單中,山東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建材企業的智能工廠在列。“我們正全力打造新材料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保持研發投入超過年產值6%。”山東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訓美說。通過智能工廠建設,該公司生產效率提高44%以上,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9%,生動詮釋了“智造”帶來的變革。
落地見效
當前,部分建材企業抓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戰略窗口期,強化科技創新,堅定攻關大模型,加速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響應國務院國資委開展的“AI+”專項行動要求,中國建材集團積極推進產業全面應用、產研聯合創新、生態融通賦能。通過融合創新,將AI生態系統不斷融入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持續為整個產業注入AI元素,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增強整體創新能力與生產效率。
中國建材集團首席數據官王玉林介紹,產業大模型已在集團水泥業務板塊中,率先開展大規模應用。在落地過程中,基于價值導向、業務驅動、數據先行、AI賦能的指導原則,重點產生了以下幾方面價值。
一是加速數據生產要素化。為構建和應用產業大模型,目前已采集、治理和訓練企業生產、經營等相關數據超過6000億條,實時采集數據超過100億條/天,整合業務系統、管理系統、傳感器等數據源數百個。
二是推動業務決策智能化。基于產業大模型,中國建材集團初步構建了覆蓋水泥供、產、銷等產業鏈核心環節的端到端全流程業務優化模型。產業大模型的智能應用,推動了企業業務決策從傳統以人工經驗為主的決策,向數據和AI驅動的智能決策范式轉變。
三是實現數據賦能價值化。中國建材集團在產業大模型實踐中,以創造切實的業務價值為目標,讓數據賦能的產業數智化轉型,真正成為產業降本提質增效的新路徑。根據測算,水泥配料優化模型可實現水泥噸成本平均降低1.31%;煤炭供應鏈優化模型智能化拉運自動分配合格率達到99.43%,并將全鏈路煤炭庫存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降低資金占用等成本。(經濟日報 祝君壁)
|